為什麼咖啡聞起來比喝起來香
為什麼咖啡聞起來比喝起來香
咖啡聞起來比喝咖啡更香更愉快過癮,此言不假,因為咖啡芳香物,大部份具有揮發性,可由嗅覺感受;
另有一部份具有揮發性與水溶性,可由嗅覺與味覺感受;小部份具有水溶性,僅能由味覺感受。
有些酸甜味的風味分子具有揮發性與水溶性,因此嗅覺味覺可享受得到;但是不討喜的苦鹹滋味,
屬於水溶性,不具揮發性,只有味覺感受得到,換言之,嗅覺聞不到苦味與鹹味,
難怪「聞咖啡」會比「喝咖啡」更愉快,不少人寧可聞咖啡也不想喝咖啡,無非是要規避咖啡的苦滋味。
揮發性香氣 = 乾香 + 濕香 = 鼻前與鼻後嗅覺
水溶性滋味 = 酸甜苦鹹鮮 = 口腔味覺
口感 = 順滑感與澀感 = 口腔觸覺,是酸甜苦鹹鮮占比不同互相作用的結果。
聞起來比喝起來香,其實是因為咖啡豆在烘焙過程,通過“梅納反應”,混合咖啡豆的、酯類、
醛類等揮發性成分或有機酸。
咖啡得天獨厚擁有種類龐大又複雜的化學物質,除了以上提到的化合物還有其他有機酸、
無機酸、植物鹼等等成份。
在研磨或沖泡時,這些揮發性成分或有機酸氣化,使我們聞到愉悅的咖啡香氣。
雖然鑑賞咖啡需靠嗅覺、味覺與口感各司其職,相輔相成,才能建構完整的感官世界,
但人體感官偵測風味的雷達幕大小,依序為嗅覺>味覺>口感。
嗅覺辨識的寬廣度與準確度超乎味覺與口感,因為嗅覺是唯一具有雙向功能的感官,
鼻子可嗅出體外世界的氣味,也就是「鼻前嗅覺」(Orthonasal olfactory),
但口腔內亦可「嗅出」吃進嘴裡飲食的氣味,也就是「鼻後嗅覺」(Retronasal olfactory)。
杯測師或品酒師除了使用鼻前嗅覺外,更擅長鼻後嗅覺,以完成測味大任。
咖啡具有揮發性的焦糖香、奶油香、酸香、花香、水果香、草本香、堅果香、穀物味、樹脂香、
酒香、香料味、焦嗆、土味、柴木、藥水味……等氣化成份,皆由鼻前嗅覺與鼻後嗅覺呈現。
但兩者對香氣辨識度以及所引發的興奮度不盡相同,在鑑賞咖啡香氣前,
務必先明瞭鼻前與鼻後嗅覺的區別,才能事半功倍。
一、 揮發香氣
咖啡在研磨時,分子量較輕的花草水果酸香味,具有高度揮發性,最先釋出,遠遠的就可以聞到;
接著是中分子量的焦糖、堅果、巧克力、杏仁味,但飄散距離比前者短,需要稍靠近點;
最後是高分子量的松脂味、硫醇以及焦香味,由於分子最重,飄香最短這些氣味多半是中深焙時才有,
需將臉貼近咖啡粉上方。
所以,鑒賞咖啡時,聞乾香,需改變鼻子與咖啡粉的距離,較能聞到低、中、高分子量的多元香氣。
有些揮發性芳香物無法在室溫下氣化,需要以高溫的熱水沖煮,
才能釋出香氣,這也就是咖啡的濕香。
二、 水溶性滋味
香氣在研磨沖泡時已氣化揮發,是沒有融入咖啡液中,所以,在咖啡入口時,口腔味覺只能告訴你咖啡偏酸、
偏苦之類,這是咖啡的酸甜苦鹹鮮這些水溶性風味分子的作用。
原則上,人的舌頭各區域均能感覺到這五種滋味,但舌尖對甜味敏感,舌兩側對酸與鹹敏感,
舌根對苦味較敏感,鮮味則是全舌頭都可嘗到。
三、 口感味覺
而口感,是酸甜苦鹹鮮五種味道相互牽制與競合的結果。一味太突出,會抑制或加持其他滋味的表現,甚至會影響到口感。
比方說,鹹味成分太高,遇到酸性物,會放大澀感;微鹹遇到甜味,則鹹味被抑制,變得溫和順口,
而且鹹味有時會和苦味相抵消,酸甜會引出精緻的水果滋味。